新闻动态
News
新闻动态
【2011-12-26】新华网江苏头条新闻报道我公司旺山村改造经验

土地资源紧缺、建设资金有限、农村拆迁难度大矛盾中......如何破解城乡一体化工程中新农村改造的难题?留住江南特色民居风貌,旺山村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继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入选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21日,旺山再爆喜讯——成功上榜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一个月内两获“国字头”大奖,而短短五年间,更先后崭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4A景区”等,成为国内新农村发展的一个典型。不是千篇一律、大拆大建,留住江南特色民居风貌,打破"夹皮沟"、"军营式"和"火柴盒"的建筑模式,旺山的初一亮相,就引来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旺山村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专家:这里保留了江南特色的田野风光

    “旺山村”的发展经验当地人把它形象称为“植树”,即在原有的土地上用少量投入植入一株“乡村经济之树”,并创造一切适合的条件让其在自然、原生的土地上吸取营养,不断壮大,直至根深叶茂,硕果满枝。这种开发模式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长期形成的劳作习惯,不搞大规模投入和“改天换地”式的开发建设,而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因势利导、适度开发、循序渐进,走“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并举之路,通过几年的运作,经营的道路宽了,农民的钱包鼓了,村庄的面貌变了,成了苏州新农村建设的生态自然型示范村。
    村前村后,绕村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农民房屋粉墙黛瓦,让人有好似置身如诗如画的桃花源里的感觉。从旺山村的秀美景色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象枢看到的是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思考,他说:“这个地方,我感到最突出的还是因地制宜,过去这里就有农户住,实际上生活条件非常差,现在把一部分人搬走,剩下的重新规划,现在挺漂亮的。”专家说,在这里,看到了江南特色的田野风光。
    540户山里人家沿着潺潺而下的山涧自然散落,四周青山环抱,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树掩映……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苏州旺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走出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值得借鉴。"南京大学旅游系章锦河教授称,苏州旺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农家乐模式,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村落新生之道的求道者和中国乡村旅游的示范者。
    苏州科技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万华明第一次“误闯”旺山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一般偏僻的山里人家都盼着“飞”出山沟沟不同,这里的原著民个个都深爱着这里,不仅自己经营着生意,更自觉自愿地把外面的资源引进来,让自己加入这个最美山村的创建过程里。今年7月至8月间,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的殷梦蛟、刘琳、夏凡三位同学,在万华明教授的指导带领下,历时2个月时间,对旺山作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并以影视形式完成了纪录片《新农村之路——旺山》,该片在2011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中被评选为一等奖。

设计师观点:村落留下的不仅仅是粉墙黛瓦

    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荣登“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列,旺山的打磨用了五年时间,这其中苏州香山工坊功不可没。
    最早进入这一项目的苏州香山工坊营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谓是创意人之一。采访时,参与修复古城墙和干将路等项目的总经理张志群正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一说到旺山,他便有说不出的“兴奋”:用最小的代价、最低碳的理念打造最有江南特色的风格,便是旺山的成功之处。张志群说,传统上大家都认为香山工艺只是一种技艺,却不知道这个技艺背后的精髓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和合”之道。
    2005年初,相中这一风水宝地后,作为设计者的苏州东方景深策划公司是香山工坊营造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最初策划公司拿出了一套整治方案。然而纯朴的农民却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得到的——看不到白花花的银子进来,农民们轻易不敢“下水”。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苏州香山工坊董事长冯晓东说,凭着对这个项目的直觉,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出成功“样板”来,才能谈后面的成功。于是旺山的耕岛便成了率先启动的一个案例。耕岛内的建筑“指月坞”便是一个香山帮建筑的杰作,木结构的建筑内部尽显时尚流行元素,然而其四周边的河边则留下了农家菜地、以及留着农村人家生活痕迹的河埠头,鸡犬相闻,一走进这个院子,不一定非要看粉墙黛瓦,四周的氛围就突显了江南田野的气息。“指月坞”的率先亮相,让城里人在钢筋水泥之外找到了一块新大陆。很快这里的车水马龙的人气让村民看到了希望。随后旺山村成立股份合作社,村民每户拿出3~5万元进行改造,改造的过程中出大力的仍是苏州的“香山匠人”——即不是推倒重建,也不是单纯的粉饰外墙,必须做出江南特色乡村的“神”来。整个村落既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伤筋动骨,花最小的力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说,古老中国的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建筑,像客家的土楼、云南的吊脚楼、徽派建筑的民居等;还有像一条小溪、一座大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建筑与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建筑和风格,在农村住宅建设时,都应合理充分保护和借鉴。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建筑与景观的协调,形成风格各异的农村住宅建筑。
    冯晓东说,如今前来取经者大有人在,特别是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动迁难度增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看中了这样的村庄改造模式。

延伸:香山帮工艺的活性保护?

    事实上,旺山更是香山帮工艺的一个活体保护样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香山帮根植于吴文化土壤,打上了深深的吴地印记。实际上,香山帮就是苏州乃至苏南地区古建筑的代名词,被誉为“香山匠人一斧头”的香山帮,个个身有绝技,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建筑经典,赢得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称誉。香山帮匠人的出名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香山本身北靠穹隆山,南邻太湖,地少人多,经过多少年的变迁慢慢就形成了一种自己的建筑风格。香山帮是迄今为止在传统营造技艺方面保存得比较完整,类型也比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苏州“香山帮”虽已传承了几百年,但目前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苏州“香山工坊”高级工程师许建华告诉记者,从传授者角度看,许多“香山帮”的老匠人如今都散落在民间,想要找回他们为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其实是很困难的。 从传承者角度看,在一片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森林中,现代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古老的木结构营造工艺事业,这令"香山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旺山留住了苏州特有的建筑形态。”张志群认为,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平台,并且只能通过自身运作产生效益后,整个行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记者获悉,作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形物质载体,苏州市在吴中区胥口建立全面反映香山帮建筑特色的“香山工坊”,“香山工坊”的管理方也与相关的古建筑科研单位和学术机构积极合作,使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项目将在香山工坊的物质载体中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这种以物质的载体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也是一种实践创新,可以给其它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旺山的成功,也为香山帮技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便抛来“橄榄枝”——初步的设计方案中将打造“江南72坊”,而作为其中的一坊“香山工坊”则受邀递交了设计方案。
    业内人士称,我国幅员广阔,因地理区域不同,建筑风格也多种多样。因此,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不是越豪华越好,也不是动辄就高楼大厦别墅成群,而是要因地制宜,既要充分体现生态观,又要保持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